從去年10月開始,我在一家中小型事務所學著當中階主管,日子比較忙。
而且為了怕年輕同事學壞,也就比較不敢在公司開網路了。
(公司說法是怕年輕同事沈迷網路不做事……是說我也沒好多少,不開網路也是好的)
前兩天也才跟一位朋友聊到,網誌雖然放空了一陣子,不過累積可以紀錄的日誌倒很多,除了之前沒寫到完的草莓阿弟以外,還有二少爺、老妖、公主小妹的故事可以寫。
但是這些都押後,我想聊一下最近最常被非建築業的朋友問的問題:
「人家X國建築設計都可以怎樣怎樣,為什麼台灣的建築師沒辦法?」
★第一種最常見的,是綠建築:「人家X國綠建築都可以完全自然採光or不使用混凝土or內建再生能源系統………等等」
嗯嗯,我們都知道,綠建築在台灣推行也超過十年了,除了在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中有綠建築專章以外,更有五大項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保水、綠化、綠建材、外殼耗能、雨污水回收),其中外殼耗能還區分為住宅類、辦公廳、旅館、百貨商場、醫院類、學校及大型空間類……等,買齊一整套至少花你2000元(林憲德教授,恭喜發財呀!)。
嗯嗯,然後,我可以簡單的告訴各位一個結論,這個綠建築規範對台灣建築界的影響,就是在申請建照時多一本報告書。
而且那本報告書從來不會有人去翻它(原因我有寫過,在舊文裡)
當然,我們的政府為了謹慎,還有所謂的綠建築抽查,但是通常執行抽查的人(委外單位)也都是平常幫建築師包案件作報告的人。
球員兼裁判嘛,大家都知道會怎樣。
再者,我們的綠建築規範嚴重欠缺兩個要素:
一、在地化:規範基本上只是抄襲歐美國家(主要來源是德國),那大家用常識想也知道,德國的氣候跟台灣有多大不同?在德國,做個像温室的房子,只要用上low-E玻璃,室內温度就很優了,在台灣,你做了個玻璃屋加上low-E玻璃,還是可以烤死人(請看台中市新市政中心)。
二、誘因:承上,因為綠建築規範本身不切實際,那些叫獸們就呼籲大家用良心來作綠建築設計「規範只是最低標準,請各位建築師們為了台灣的未來,摸著良心作綠建築設計」。嗯,但是摸著良心作設計一點好處都沒有,甚至你想自主設計個滯洪池可能還會被建管科官員要求要作雜項執照申請,也請標明水量、詳圖……等等,你想用比較環保的屋頂隔熱系統要額外申請雜項工程,哇嘞幹!我沒事找自己麻煩幹嘛!
因此之故,在學者不用心(規範隨便抄)、官員死腦筋(我管你綠不綠,反正給我一本綠建築報告書就好),建築師沒良心(幹,良心是啥,能吃嗎?多做10㎡綠建材給我1㎡容積我就做),再加上民眾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四方面的合力之下,整個綠建築規範在台灣的影響就是那一本沒人會去看的報告書了(平均一宗建照申請會耗掉40張A4紙加上20張A3紙)。
PS.台中市於民國103年的建照案件大約3600件,綠建築報告書大概要耗掉28萬8千張A4紙。
★第二種最近也很常見:「人家x國的無障礙設計都可以怎樣怎樣,為什麼台灣老是出現一堆白爛設計?」
比方說像這個圖:
剛好我前陣子才去上內政部營建署的無障礙勘檢人員培訓課程,其中一位講師有提到「我們的無障礙規範其實才寫到一半,很多東西都是錯的,就被政府拿去立法院了」
像這種欄杆要求就是其一,當然,圖片中的欄杆是可拆式的,但這還是很白爛。
當哪天有火在燒屁股時,你最好還有空去拆那個欄杆啦!
目前台灣無障礙建築的問題也就在這裡,除了民間普遍反彈聲浪大以外,規範錯誤連篇且細節交代不清,各縣市政府主管單位不明確(台中市的無障礙是由廣告物管理科主管?咦?所以意思是做來看的吧!),再加上基層官員無所適從之下只能拿現有規範硬上(基層官員常很無奈的說:我也不想要求你作不合理的無障礙設計,可是有這表格,我一定得在上面打勾不可啊!),再加上內政部營建署踢皮球(請各縣市自己決定嘿,營建署不干涉各縣市自治嘿!),同樣是在多方面的互相牽制之下,就出現上圖那種無障礙扶手設計了。
(把扶手裝上去給無障礙協會審查,再把扶手拆下來給消防局審查,CASE CLOSE!!)
說起來,無障礙規範影響建造執照申請的範圍就比較大,理所當然不可不戒的要附上一本報告書(還是很厚),然後要做很多「業主用不到,身障人士覺得多餘、市府基層官員自己都覺得很白爛、建築師很想哭,電梯公司笑咪咪」的無障礙電梯,我們在這邊也恭喜各電梯公司發財了。
(其他外國有我們沒有的專題,我們下次再聊)
- Jul 13 Mon 2015 10:07
不要再問「為什麼台灣的建築師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